夏天家里闷热时,很多人会纠结:开空调该选除湿还是制冷?有人觉得两者没区别,都是降温;有人觉得除湿更费电,宁愿扛着潮湿开制冷。其实除湿和制冷的核心作用完全不同,选对了不仅舒服,还能省电费。本文就来拆解除湿和制冷的区别,告诉你什么时候选除湿更节能,再提醒容易踩的坑,帮你用对空调功能,不浪费电也不遭罪。
一、除湿和制冷到底不一样:核心作用、体感差很多
别再把除湿和制冷混为一谈了,两者从作用到体感都有明显区别。先看核心作用:制冷功能的首要目标是 “降温”,通过降低室内温度来缓解闷热,除湿只是附带效果,比如把温度从 30℃降到 24℃,过程中会顺便抽走一点湿气;而除湿功能的首要目标是 “除水”,重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,温度只是轻微下降,比如从 28℃降到 26℃,但湿度能从 80% 降到 50%,主打 “干爽不降温”。再看体感差异:开制冷时,会觉得 “凉”,皮肤可能会有紧绷感,长时间吹容易手脚冰凉;开除湿时,不会觉得冷,而是 “干爽”,像刚下过雨的树荫下,没有黏腻感,体感更温和,老人、小孩用也不容易着凉。
二、这两种情况选除湿,比制冷更节能
很多人觉得除湿费电,其实选对场景,除湿比制冷省不少电。
第一种情况是 “温度不高但潮湿”:比如梅雨季白天温度 26-28℃,不算热但特别闷,这时候开制冷需要把温度降到 24℃以下,压缩机要一直工作,耗电多;而开除湿,压缩机不用满负荷运行,只要把湿度降下来就行,每小时耗电量比制冷少 10%-20%,算下来一天能省 1-2 度电。
第二种情况是 “夜间轻度闷热”:夏天晚上温度降到 25℃左右,但还是有点潮湿,开制冷容易冻醒,还得频繁调温度;开除湿时,温度基本不变,只除潮气,压缩机间歇性工作,噪音小还省电,一整晚电费可能就几毛钱,比制冷划算多了。
三、用除湿功能的避坑提醒:这些错误别再犯
就算选对了除湿功能,用错方法也会浪费电或影响健康,这几个坑一定要避开。
第一个坑是 “除湿时把温度设太低”:有人觉得温度设低一点除湿更快,其实除湿模式下,温度设得过低(比如低于 22℃),压缩机反而会频繁启停,除湿效率变低,还更耗电,建议固定在 24-26℃,这个区间除湿最快也最省电。
第二个坑是 “除湿时开窗通风”:很多人觉得开着除湿再开窗,能让空气更流通,其实室外的湿气会不断进来,空调一直抽湿也赶不上进湿气的速度,不仅白耗电,家里还一直潮,一定要关紧门窗再除湿。
第三个坑是 “所有潮湿情况都开除湿”:如果室内温度低于 20℃,比如春末秋初的阴雨天,开除湿不仅除潮慢,还可能让蒸发器结霜,损坏空调,这种情况建议用除湿机,或者开空调制热(温度设 22℃),用制热来烘干空气,比除湿更安全。
四、除湿后的小技巧:让干爽更持久
除湿结束后做好这两步,能让家里保持干爽更久。
第一步是 “及时清理接水盘”:空调除湿时会把水分收集到接水盘里,如果接水盘满了没倒,水可能会漏出来,泡坏地板或家具,建议除湿结束后,打开空调下方的接水盘,把水倒掉,再用干布擦干净。
第二步是 “除湿后适当通风”:除湿后家里湿度低了,但空气可能有点闷,这时候可以开窗通风 15-20 分钟,换点新鲜空气,注意别通风太久,不然潮气又会进来,通风后再关窗,家里能保持干爽 4-6 小时。
结语
其实空调除湿和制冷的区别很明显,记住 “降温选制冷,除潮选除湿”,温度不高但潮湿、夜间轻度闷热时选除湿,不仅舒服还节能。用的时候别踩 “温度设太低、开窗除湿” 的坑,除湿后及时清理接水盘、适当通风,就能让家里一直干爽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分清两种功能,用对空调,省电费又不遭罪。
如您有任何家电家居配送安装维修等需求,请点击安得到家。
安得到家,高品质的送装服一体化服务平台。
